回顾高考改革40年 从服务社会选拔到服务个人成长
1978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中国人沉积多年的求知热情如火山喷发,中国社会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高考所承载的功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直接承担改变学子命运的功能,到为每个人提供其适合的高等教育学习机会,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就业、谋生奠定基础。这期间,高考经历了哪些变化,目前还在进行哪些改革?
恢复高考对那个同时代的人来说意义非凡,没有高考的恢复,就没有他们的今天。当时,经过10年“文革”,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那样一种极端困难的时代,如何把中国从10年“文革”的极左思潮中拉出来,邓小平同志选择了教育和科技。在全国恢复高考制度,让许多莘莘学子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可以说,高考制度的恢复,成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关键一着,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成为亿万家庭改变命运的重要路径。
曾经高考确实是一考定终身。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在少数人才有机会上大学的时代,在社会各界普遍感到人才匮乏的时代,那“一考”确实具有“定终身”的魔力:“定身份”——考上学,就成为国家的人,可以吃“国库粮”;定工作———考上学,毕业时就包分配,获得“铁饭碗”;“定保障”———考上学,就意味着有房子住,有退休金,几乎一辈子都有保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是我国高中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7%以上,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维持在1000万人左右。二是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快速向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迈进,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办学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的办学定位越来越有特色,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行业特色大学、地方综合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样化办学格局;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形态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等,用一个标准、一次考试来选拔所有的学生,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以及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40多年过去了,已经换了人间。我国已经从一个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极其短缺的国家,成为一个先后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教育,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向普及化快速推进的世界教育大国。高校毕业生国家早就不再包分配,早就不再天然地具有所谓干部身份,就业早就实现了市场化。正因为如此,今天这“一考”,其意义与刚刚恢复高考时期的“一考”,已经恍若隔世、天壤之别,其“定身份、定工作、定保障”的意义早已完全消失,这“一考”只能确定人们走什么样的继续学习的道路,何况人们不再被“一考”所束缚……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像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那样直接承担改变学子命运的功能,而是为每个人提供其适合的高等教育学习机会,并通过3年或4年的学习,为人的生活、就业、谋生奠定基础。但目前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过于依赖高考,仍然当做一考定终身看待,甚至每年都引发由于考试压力或者落榜而轻生的案例。
关老师认为虽然不能当做一考定终身,但是确实也很重要,高考升学以及大学就读过程中的职业规划升学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这也是对于全国所有学生相对公平的一个渠道,一个能跳出自己所在阶层的渠道和机会。目前能享受到个人成长服务的大多数是精英阶层家庭的子女,他们凭借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观念可以做到这点,我们可以通俗点理解比喻为一对一服务;而普遍的学生相当于大班走流水线读大学,毕业后才自己去探索自己的出路或者随大流考研考公务员。对于广大普通高校学生的个人成长辅导服务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就是关老师我在探索打造的方向,我和我的小伙伴通过结合各种教育政策以及社会资源如定向委培企业等,逐步建立辅导体系帮助学生从升学到就业,给出最优方案并落实执行。
读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一个很好的出路,重点看怎么走,有没有人引领和铺路。